姚郑教授做客搜狐谈IT人职业发展

  • Super User
  • Published: 2010-06-08
  • 1010
      6月4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学院执行院长姚郑教授应邀做客搜狐,就IT人职业发展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同时就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情况和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IT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与网友进行了分享。姚郑教授结合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多年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指出综合实力提升成为IT人职业发展的关键点,研究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IT人持续发展的动力。…… 详情参见下文。

      导语
:信息产业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国际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IT从业者面临着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这一方面来自产业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自不断扩大的IT职业队伍。如何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怎样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成为IT人面临的困惑。在职充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IT人倾向于选择的一种提升途径,作为面向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的工程硕士教育形式受到青睐。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姚郑博士做客搜狐演播室为我们解读IT人职业发展与在职学习。
      主持人:搜狐的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姚郑博士。欢迎姚郑教授。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搜狐的各位网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目前面向IT人士在职学习的IT工程硕士招生已经开始,因此我们请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姚郑教授与大家一起交流IT人职业发展与在职学习话题。首先请姚教授给我们谈一谈您是如何看待2010年IT职场行业的动态和IT职业发展的问题?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搜狐网友以及业界同仁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面对面的沟通,我个人也经历了从工程师到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切身的体会比较深刻。从2010年IT职场整个动态看,我个人理解在IT整个行业界所有的人才面临着压力,高端具有深厚背景的人才都纷纷涌现北京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像我本人也都面临着职业发展的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需要一套系统化的思路。从我从产业界到教育界的转型,以及从2002年开始我们学院专注于IT高端人才的培养,积累了一些切身的经验,跟同学互动教学当中积累了大量的感受。我认为如果一个IT职场的从业人员想长期发展的话,需要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这不单单是某一门课和某一门语言相关技术掌握的怎样,而是一个综合发展的问题。
     这里面包含了首先入行人员技术能力是最基本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希望能够与新人竞争,但纯靠技术的竞争是不够的。再往上怎么样发展,我们认为还应该在一些综合素质,包括管理能力、行业知识,并对业务背景有所提炼。最终想走到一个比较高端的从业人员,做人的原则和如何做人成为最后成功的要素。从这方面讲,如何从不同层面发展职业技能是所有IT人在今年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当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
 
      主持人:这些年来工程硕士教育形势的确得到了很快速的发展,作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姚教授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工程硕士是怎样的教育模式?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持人的问题非常好,国外跟中国教育模式有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中国有一些特色的,由于行政管理机制上所造成的区别。比如在中国区分为两种硕士,一种是传统的统招生的工学硕士,另一种国家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行的工程硕士。在国际上并没有这种区分,国际上一种是在科学领域做研究的科学硕士,科学硕士是过渡学位,大多数的科学硕士人员应该攻读博士。另外一种是职业工程硕士,国外50%以上的硕士学位都是职业学位,就是我们刚谈到的工程硕士。现在工程硕士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今年开始,教育部规划的一个进程是在未来的5-10年内,工程硕士的比例将占到全国硕士招生的50%。目前除了面向在职人员的工程硕士培养外,统考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于2009年开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相信国家在这方面支持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主持人:中科院听起来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很多IT界的朋友对中科院的IT工程硕士教育不了解,您能介绍一下IT工程硕士有什么具体的特点和要求吗?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是科研教育两条线并行,科研和教育相互促进。中科院研究生院承担了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IT工程硕士来讲,所要求的基本素质与中科院的整体要求是完全吻合的,要求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教育背景下能够使学生获得提升。在这方面中科院做的非常严谨,这给一些不太了解我们教育的同学造成一种误解,觉得中科院要求太高。但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要求高才能提升大。
     中科院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科研支撑的项目和团队的背景,我们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科院有100多个研究所,针对IT领域的研究所大概就有10多个,这都是我们教育背后支撑的科研实力。如果进入中科院学习,挑战确实会多一些,我们提供的科研环境和背景在国内是超前的,但是学生毕业后感觉到这种严标准和高要求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含金量更高的综合能力,学生普遍认可度很高。
  
     作为专注于IT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培养领域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在IT领域工程硕士方面涵盖“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集成电路和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我们还跟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一个软件科技理学硕士的联合培养项目。因此,我们学院覆盖了整个IT领域的培养,基本覆盖了信息产业的热点领域,在每个领域内我们都有相当多的科研院所作为我们的支撑条件,所以我们的培养质量是比较高的。在这方面我们也是非常自信的说我们做的非常严谨。
 
      主持人:作为一名在职的IT人员,让他投入几年的时间学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比较大,因此IT从业人员选择一个学校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校,请问中科院IT工程硕士在这方面是如何设计的呢?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从我个人直接带的学生来看,确实有很多同学来到中科院学习是抱着对自己比较高的期望值来的,我们同学当中有的工作非常繁忙,甚至还有一些女同学在做准母亲期间仍坚持学习直至最后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我们的学位,感觉他们付出的努力非常多。他们为什么选择我们学院,这对我们学院对教育特色的追求有密切的关联,目前在同学当中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如果想学东西,想有所真正的提升那就来中科院。
 
     我们到底从哪几方面入手?关于职业的终身发展的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学院的做法首先是定位,定位在一种综合高端人才即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这是我们办学之初提出的一种办学理念。在一个职业人的成长历程当中纯知识、纯技术是不够用的,他的综合能力,包括他的管理,甚至如何做人等等。这要有相当好的师资配备。因此我们办学是开放式的办学,我们的全职老师10个左右,我们的开课90多门,主要的师资来源于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和合作企业的业界资深专家,这些专家不仅是学历水平高,我们还要求做人要好。凡是能站在我们讲台上的人都是经过学生洗礼,经过我们学院的洗礼,也就是一个双向选择淘汰的过程。经过我们多年的积累,现在形成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强的,一方面这些老师们科研背景非常强,从业的资质非常深,另一方面就是做人非常好。学生来这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最终我们在课程体系尤其在后端论文培养上,我们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IT人怎么样在未来的快速发展IT技术里面立于不败之地,不是学几门课能学到的,是一种综合的研究素质的培养。我们既在课程当中要求培养研究能力,同时强调通过我们后端的整个论文毕业环节加强研究素质的训练,因此我们的毕业生通常获得业界的认可程度也很高。
 
     主持人:那我想这个问题是计划报考的考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既然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中科院学习IT工程硕士上,您认为学生在毕业之后他们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刚才的问题已经跟这个有一定的相关性了。按照我们整个培养体系到最后,输出的应该是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从我们实际操作来讲,可见的成果是我们硕士毕业的时候,除了拿到国务院学位办授予颁发的工程硕士学位,我们还颁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结业证,表明这样一个在职的学习经历。这样的话,使得他有一个很好的证明,属于一个资质的证明。
     同时我们跟一些重要行业认证机构建立了一种紧密合作,目前在我们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拿到,像国际上比较著名的QAI所发放的资质证书,我们的学生毕业时修够相应的课程就能获得这样一个证书,同时我们跟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推出了一个高级软件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相当多的资历的证明。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他们非常看中我们的学位和我们颁发的职业资质,使得学生无论是就职还是创业都有非常好的机会。这个可以举我自己直接带的学生,我目前带的学生毕业了大概有20多个,其中直接转型到提升为部门经理的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还有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在当地,比如有个学生回到大连创业时,当地的政府一看是中科院的学位,就给他在他注册和办公场所有相当的优惠条件,这也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我们的教育获得了一些实质的价值。 
 
     主持人:终身教育作为一个及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是各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那么在您看来您对IT人才终身教育职业规划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这个话题也是所有教育界都在关心的话题,人在学校里到底应该学会什么样的一种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未来的终身职业规划和发展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教育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学院以吸收三、四年工作背景比较多的学生,他们在未来发展当中怎么样对自己的终身教育和终身的职业规划,我们通过教育怎么样给他提供一个更好的台阶或者是基础,一直在探索当中。
     从我们做了八年多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目前的做法是不仅仅在课程里面强调知识的传授,我们更强调的是怎么样把我们的每一门学科和课程所蕴含的发展历程,以及专家在探索这个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发展的思考过程,通过课程的传授也让大家能够深刻的感悟到。这种感悟本身就会融入到自我将来再学习当中,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他不仅仅知道了这套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知道知识为什么来,将来面临什么挑战,应该遵循一种什么发展方向等等,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性创造性学习。
     因此通过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把知识发展的历程、来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系统的方法教给同学,以及通过论文的研究和最终的答辩这样一条龙的培养,使得大家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同学们将来面临新的产业界的技术发展和新的职业问题时,就不需要再回到学校里或者再培训,自我就可以探索未知,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个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主持人:通过这些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对,这是我们强调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了,低碳经济科可谓是这些年是炙手可热在,全球各IT巨头也都纷纷率先抢滩低碳经济市场,低碳经济势必将成为IT行业发展的下一个决心点和突破口,姚教授在您看来长期被当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来发展,IT产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究竟会有多大的空间呢?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持人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前沿的课题。从我个人这么多年的一个理解,IT本身确实就是一个低碳的行业,但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又提出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这对于IT实际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密切关联的目前有一个新的大的产业机会正在产生,就是现在业界、包括国家的相关领导人反复强调的物联网。这是国际上从2008美国新任总统提出上升为国家战略,然后欧盟、日本都纷纷跟进,中国也是具有同步发展的优势。中科院实际上在10年前就部署了与传感器和物联网相关的一整套的技术储备,到今天为止中科院在这个领域应该是走在中国的前列,也处在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水平。 
     作为我们教育领域,中科院由于有这样一个比较强的背景,我们希望抓住这样一个新的绿色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布设,达到一种高效节能新型应用的背景。比如像搜狐大厦,将来可能新型的搜狐大厦就是布设了高级的传感器,所有的房间如果没有人空调应该自动关闭,通过远程的互动。温度如果过高,通过传感器的传送数据可以自动调节,这样不会造成人为的浪费,这是从IT将来的应用背景来看有相当大的空间。我们现在抓住了这样一个机遇,最近我们学院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共同申报了北京市物联网交叉重点学科,我们今年招生中正式设立这个专业方向,培养为未来绿色产业服务的物联网的专业人才。 
                   

     主持人:姚老师您能谈谈您个人的低碳生活理念是什么?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低碳生活从远古时代已经是最低碳的生活,到了现代可能大家的生活水平高了,对资源的需求比较多。从我个人来讲,我一直比较节约,包括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这并不是为了省钱,也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比如人走水必须要关,尽可能的节约用水,而且有些废水要重复利用。比如洗手、洗脸的水都用水盆接着,看起来不像是一个IT人士,实际上我确实是感觉到这种压力,这种低碳生活是来自于点滴,不是说某种特定的活动,而是日常的每一种细节里体现出来的。
 
     主持人:我们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要报考IT工程硕士的话该如何报考,如何联系呢?
 
     姚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整个报考流程在我们学院上网站都有一个详细的公布,欢迎大家去访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网站。我们在7月4号举行招生咨询会与考生面对面交流。欢迎大家到网站访问,我们学院网站的网址是http://ccce.gucas.ac.cn,也是欢迎大家关注我们。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就到此结束了,再次感谢姚教授来到我们搜狐演播室接受我们的专访,希望通过这次专访让各位网友对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也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有利的资讯。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