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召开教师座谈会。会议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授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了研讨和交流。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颖教授、副院长姚郑教授,以及来自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研究员、来自产业界资深专家以及相关高校教授等本学期的任课教师们,应邀参加了加了会议。 |
|||
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感谢大家对中科院IT高层次人才教育的支持,吕院长从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出发,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认为工程硕士教育有助于密切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有助于培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适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吕晓澎副院长对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高层次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上,所进行的教育创新和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
王颖教授就学院在集成电路新增工程领域、二专业课程证书推出、新课程开设计划以及促进师生沟通等方面,向老师们进行了说明。姚郑教授在介绍2007年度教学工作时,显示同学对课程进行不记名评估结果中,所有课程均达到85分以上,即100%的课程达到优秀水平。 |
![]() |
||
老师们在交流中,对学院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大发展潜力。老师们认为,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所坚持的与社会发展和学术体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招生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而不只是分数考试方式有助于选拔出真正具有潜力的生源、教学中注重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针对学生需求调整培养环节等创新做法,是非常好的模式,对研究生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谈到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如数学类课程和半导体器件物理等通信类课程,老师们均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老师们认为作为高级技术人才,数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重要,比如程序总体设计和建模时,如果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将实现较好模型抽象,有助于快速解决复杂的问题。王颖教授称,学院对基础理论教学很重视,并在学生培养中不断加强这方面工作。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老师认为要针对学生特点,注重课程原理和思想核心的讲解,注重知识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
![]() |
对于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贯穿,老师们认为要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知道如何把知识放在最优环节。学生在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过程中,知道如何在成本与工程实际的需求上选取技术,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理论上的完美性。杨栋毅老师认为产业发展很快,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对于实践的感知就会远远落后,因此提出教学与密切与产业实践结合起来;杨老师提出,对于集成电路方向的同学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让同学们获得亲手实践的机会。老师们还建议学院可以组织学生到研究所或企业实验室的真实环境去参观,在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
对于教学中的考核,老师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针对学生特点有各自不同的形式。操作系统安全的沈晴霓老师从产业对技术人员文档能力越来越高要求出发,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课程论文。学生很感兴趣,也努力去做。沈老师称,学生完成得很好,有的学生的课程论文如果再稍加指导和修改,完全可以发表的相关的刊物。 |
||
从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中,老师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能积极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给老师们带去在其他地方讲课所没有收获。老师们称,这与传统的讲与听的模式不一样,在课程上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自己在知识应用、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的提升。老师们认为在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讲课,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为自己带来压力的同时对自己很有意义。
对于未来课程教学,老师们表示今后课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真正适合学生需求。对于交流活动,老师们希望今后积极参与,一起为研究生教育创新做出努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