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信息改革引发的感想:记学院金融科技系列讲座

  • Super User
  • 日期:2008-10-10
  • 725
中国金融信息改革引发的感想:记学院金融科技系列讲座
( 2008-10-10 14:40:46 )
     [记者团 包京丙] 学院从六月底开始举行的金融讲座系列,邀请了国内知名的金融专家,包括华夏银行运营总监恽铭庆博士、国家开发银行营运局副局长于春玲博士、吉贝壳信息技术公司总裁刘世平博士、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潘辛平教授和中国银联首席研究员林采宜,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道路,中国银行的改革热点、金融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让对金融感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对中国金融行业有一个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到中国金融业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改革以及中国金融业以后的发展道路。
    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金融业逐渐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金融除了自己要不断的发展外,还需要跟国际接轨,中国的金融业起步晚,相对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在进入证券、电子支付和银行信用体系等,还是相对有些落后,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的金融业需要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改革。
    银行运营的核心包括IT系统和银行业务。IT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又是支撑银行运营核心,银行的改革涉及到IT系统的重构、经营战略及管理制度重组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纵观国内银行运营模式,不管IT系统,经营策略,还是业务流程,相对外资银行都相对落后,甚至不太合理,造成银行改革和以及重构非常困难。一方面要保持现有机构的正常运行,又要对整个机构的业务、模式、以及IT系统进行重组,要完成这样的改造,银行需要面对非常大的挑战,这就如给奔驰的列车更换动力机组,给一个人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更换心脏……这种改造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银行业计算机化始于1985年,与国际平均水平近乎同步;但是由于在理念上落后,加上市场需求的长期封闭式本土化,导致面向用户的IT革命进程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银行机构最后都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要想跟上国际化的水平,就必须要进行改革。
    中资银行的改革也经历了很多的艰苦历程,从10年前的数据大集中开始,中国的银行家就开始寻思中国银行的改革路在何方?
    银行运营的命脉又在哪里?银行网点?柜台员工?簿记账册? 电脑网络?信息数据?存储?数据仓库?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以及对外资银行先进管理方式的学习借鉴和总结,银行家们逐渐认识到银行运营真正的命脉靠的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力。
    国家开发银行营运局副局长于春玲博士给我们讲解了银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金融IT的生产关系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我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看银行为什么要改革?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在不断的发展,IT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伴随这新的生产力的出现,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想适应高水平的生产力,必须打破原有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就是迫使银行改革的内在动力。
    所以,改革的核心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涉及两个核心,一是把先进生产力掌握在手中;二是把先进的生产关系掌握在手中。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是生产力先进性的决定因素。所以,说到底,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是代表人的素质提高和人际关系升华的要求。
    人文素质的提高代表这人们对银行的需要也越来越高,银行的改革最终还是指向以人为本这条路。
    虽然中资银行大都是国有企业,垄断地位较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实施人性化服务的进程,但是从封闭式的银行柜台到星际酒店式的咨询服务大厅,从无人接待到微笑式的接待服务,无不体现了银行改革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化理念,可以看到中国的银行机构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改革方向。
    提供客户化、人性化的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真正的运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