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各种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中长期、储备性、共性问题的指导原则,这是我们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初衷。”密切关注金融行业的IT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院长潘辛平如是传经布道已非一日,但似乎在不知不觉间,这位在金融业内颇具传奇色彩的院长已经把他的雄心往前迈进了一步:将研究生培养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上升到为金融行业提供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工程教育 一直以来,工程教育是潘辛平极力鼓吹的概念,在他的眼中,工程教育比传统的工学教育更加关注流程化、标准化、团队作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技术的最大化,也不是关心研究和创新。 潘辛平说,原来的教育体系关心更多的是知识体系,其培养目标是一个知识体系,而培养的主要工具就是课程,学科教育就是以课程为工具的体系。工程教育能不能这样教育?如果这样教育的话,学生毕业出来岂不是又需要二三年才能融入到企业中去?显然,这不是潘辛平愿意看到的。 因此,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在讲课程体系的时候,课程体系只是他们整个培养体系的一部分。潘辛平说:“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知识教育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里面是一个载体,软件工程课程从一门课变成了五门课,为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比较深入完整地去学习软件工程有关知识,包括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架构、软件过程和开发过程、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和体系。” 主攻金融技术应用研究 潘辛平有一段为人熟知的经历,他曾在多家证券公司任职,并出任多家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顾问,在担任软件学院院长之前曾在金融行业历练多年,金融业内曾以“游侠”誉之。在金融行业历练多年的经历,让他熟知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在就任软件学院院长一职后,为金融业培养适用型人才成为他主攻的方向之一。 潘辛平有着自己的理论支撑。他认为,中国现在最缺的是技术应用研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很多流派的技术可供选择,但哪种技术最适合这个企业?哪种技术最符合企业现有队伍的应用?目前做技术应用研究的一般是厂商的咨询人员,或者是企业应用部门的IT人员,可是厂商的技术人员带有非常强的产品导向,而应用机构的IT人员又没有足够的精力,那么,这么多应用技术,这么多应用问题,怎么公正地、高水准地把它们匹配起来? 金融是一个高度依赖计算机的行业,但现实是,目前金融行业的培训七零八碎,有的是企业干,有的是学院干,有的是企业自己去组织,监管层很难把握监管的具体执行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与此同时,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五六个厂家的技术,每个厂家都有几十个版本,什么时候这几个东西兼容,什么时候不兼容,搞不好系统死掉了,整个市场就会瘫痪一半,每个测试如果靠金融监管部门自己测试,显然并不现实。 潘辛平想要做的,就是结合所有的问题,把金融行业现有的技术应用得最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 打造共赢平台 对于新成立的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潘辛平的设想是一定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以已有一定实践经验、基本能够独立工作的在职学生为依托,将软件学院建设成为学生、教师/导师、IT服务企业、IT应用机构、科研机构的共同奉献、共同获利的共赢平台。 潘辛平借助他与数百家企业老总结下的深厚人脉,积极与这些企业沟通,要他们把自己手下的技术骨干推荐到软件学院来读书。这些技术骨干由于在企业中已经有非常好的背景和经历,再学习时就不会像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那样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带来一个良好的内部循环。因为学生质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要提高,否则上课很容易就会被学生问住,而教师的水平提高了,反过来亦可以带动学生提高水平。 老师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共赢?潘辛平的做法是允许老师到企业兼职,“如果合适,企业可以聘请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请我们的老师做顾问,工程教育要为企业培养适用型人才,老师当然要下到企业里去,只有这样共同把这个平台做好了,老师们才有可能成为很多项目、很多学生的顾问,也就会获得更好的回报。” 在潘辛平的设想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要做中国计算机软件信息业的黄埔军校。面对一个蓬勃兴起的行业,这无疑将是一段很长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