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需要团队意识和应变能力

  • Super User
  • 日期:2005-12-20
  • 2603

应用型人才需要团队意识和应变能力

科技日报

   中科院培养的研究生从以前大部分留所转变为近90%要奔赴产业一线,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及时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我们的培养体系更能适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日前,中国科学院首届软件工程硕士获得了学位。这些重返工作岗位的学子们感到,经过几年工作后重新“回炉”,使他们对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很值得”!

  中科院软件学院院长潘辛平教授称,三年多来,学院始终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坚持科学的质量关,将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的同时,在职业发展和应用型研究能力上得到提升,符合“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应“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

  针对软件产业发展对IT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成立软件学院的决定,提出各软件学院可根据自身特点,办出特色,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IT人才。对于国家的培养目标要求,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将其诠释为“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IT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潘辛平教授对此解释说,对于IT技术人的职业发展,要达到高层次,最基本的要求是精技术;而随着其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和职位的提升,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懂管理成为IT人职业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同时,对于面向工程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来讲,一定要懂得技术服务与团队目标,要懂得领导需要、团队需要,懂得合作,因此“会做人”是应用型人才发展必备的素养。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处长苏刚教授认为,中科院培养的研究生从以前大部分留所转变为近90%%要奔赴产业一线,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及时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我们的培养体系更能适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他说,传统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基本上都是属于学术型的,研究方向可能就是一个专向的技术。然而任何应用单位都是要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比如银行科技部门的老总、证券公司科技部门的老总、税务总局电脑部的老总,没有一个是一直从事一个专业方向的工作,这些单位的技术员工也都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他们可能今天研究数据库,明天研究操作系统,后天研究网络,过两天研究安全,还要研究质量保证、项目管理,等等。所以研究生毕业后,如果不在学校或科研院所的话,其工作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做出符合团队要求、企业要求、机构要求的事。但在原来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的硕士、博士要么出国了,要么在研究院所或大学,即使到了企业,许多人也往往不适应企业的要求,比如,叫他做数据库他就只做数据库,你叫他换个操作系统,他适应得很慢;经常跟团队或领导发生冲突等。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团队意识和应用型研究能力

  应用型人才要关心什么东西呢?潘辛平教授认为,一个好的应用型人才,首先,除了能够对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以外,要更多地关心一个团队的目标是什么,管理的需求是什么,管理包括成本的概念、团队的概念、绩效的概念,否则就可能会跌跌撞撞,甚至会撞的头破血流,最后就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因此,应用型人才要懂得团队作业、团队管理、团队的考评、团队的协作、团队的质量意识、团队的标准化意识、团队的流程管理意识,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就可能成长很快。

  此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科技需求,学生要学会应变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从一个应用型单位的人才发展来看,普通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随着不断接手新任务,要学操作系统、学网络、学安全;干了四五年,可以领导项目了,就需要学管理,学项目管理就得有财务概念、有组织和协调的概念、流程的概念、标准化的概念;当部门经理时,需要懂沟通,懂得矛盾处理,懂得算账,以致坐到科技部门总经理位置上的时候,就要善于把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的东西非常多,教多少东西或许都不够。这时就需要通过有限的课程让学生获得一种应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中科院软件学院的学生去年开始进入论文阶段,虽然有的同学有过工作经历,甚至做过公司的副总和技术总监,然而在论文开题时仍然表现为说不清楚问题,抓不住关键和重点,这就反映了他们应用型的研究能力不够。研究能力不是钻牛角尖,而是发现一个问题后,根据它的价值通过调研、分析、综述、比较等手段,找到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有针对性地向自己的听众(可能包括领导、合作伙伴、同事、客户等)清楚地说明你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支持。因此,在三年左右的学习时间里,软件学院提出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老师进行研究性讲授。告诉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一门课的内容、一门课的结论,更要知道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不断培养自己的研究素质,提高应用型的研究能力。这样我们的教育体系就会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研究人才。

  如何训练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

  研究生阶段要培养一种“学习能力”,不能只了解知识本身,知识都是由一些问题引发的,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的,最后怎么样形成了书本里的知识,这个过程要比这本书的结果更重要,因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介绍这门学科有哪些知识,研究生阶段应该教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探索新问题的能力。目前,软件学院的课程大概十几门,30多学分,除英语外,大部分都是可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课程。

  就教师而言,好的老师不只是讲一门课、告诉学生结果而已,而是应该传授创造这门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解问题的习惯,分析别人已经做过的或者需要用什么方法探索。为了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软件学院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来自中科院相关院所的老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他们不但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而且都做过企业项目和行业项目,在市场里面摸爬滚打过;软件学院还有大量的来自企业和行业的一线专家和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外籍教授。学院还通过各种教学研讨会的方式让老师交流、借鉴,从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授”的目标,培养学生在应用上的创新。

  应用研究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深深受益。学院一名2002级的同学,入学前已经工作了将近4年,入学后在不断学习中扩展了视野并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进入了学院兼职教授刘世平博士所在的吉贝克信息技术公司工作。他在该单位一年多的工作中,逐步显露出了自己的优势,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职位不断提升并即将成为该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另外一名供职于摩托罗拉公司的同学仅在论文阶段的开题环节,即对公司研发工作有很大改进,并得到摩托罗拉公司主要负责人的认可,学生的技术职称和工资均提高一级,并被任命为项目的主要架构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软件学院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把政府、企业、银行、高校等机构的优秀人才汇集到这里,并希望把金融信息系统的真实需求拿来训练学生。

  团队意识是“应用型人才”成功的基础

  应用型人才,需要参与到一个团队中。作为团队成员,要理解他人的目标、理解同事的目标、理解领导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实现个人的理想。“会做人”的核心就是理解。因为在一个团队里,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纯地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会做人不意味着圆滑,而是要学会去理解。比如单位领导的某种选择,也许是对人力资源的限制、员工的限制、竞争的限制。如果你一味地去指责他而不是去帮助他改善,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被这个团队所排斥。所以“会做人”的理念应熟练地变成学生的应用能力。

  “会做人”还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比如研究一个难题,靠单枪匹马也许研究一年也不一定有什么结果,但是如果你有很多朋友,遇到问题,马上会找到这个行业的朋友,也许别人很快就能够帮你解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扩大了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体现出来会做人的价值。

  因此,软件学院的老师会经常通过讲技术,以及技术后面的案例,案例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懂得管理的价值、“会做人”的价值。

  “努力做一个正直、勇敢、宽容和为理想而求索的人”。这是软件学院大连教学点02级某同学的毕业留言。他入学前运作着自己的软件公司,有着令人羡慕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在2004年,该生辞去了公司的所有职务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做论文。问及原因时,该生表示要实践软件学院提出的“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先做人、后做事”。在计算机网络中心一年多的论文实践中,他担当起了项目负责人的重担,以高度敬业精神攻克一个个难关。

  ■新闻背景

  九月二十八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的全院学位授予仪式上,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工程硕士,软件学院四十四名软件工程硕士毕业生获得学位。

  据介绍,研究生院在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始终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教学培养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把课程体系与IT人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在论文阶段通过选题、开题、中期交流、学术研讨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应用性研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的同时,在职业发展和应用型研究能力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