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于华院长访谈

  • Super User
  • 日期:2010-03-29
  • 8023

(于华院长简介:男,1957.11月生,工学博士。 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后公派留学日本山梨大学,并在日本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回国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目前为工程教育学院教授,并任工程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出版三部著作,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地方科研和有关汽车公司的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曾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兴趣:NBC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社会学术任职: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于华教授接受中国GCT网独家专访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于华教授接受中国GCT网独家专访


        中国GCT网记者:目前工程教育学院有几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各领域的培养方向是什么? 适合什么样的学员就读?
        于华院长:目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的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有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今年还可以在化学工程领域进行招生,培养方向从各领域的名称便可知晓。
        工程教育学院主要面向在职人员进行招生,对于有本科学位的考生需要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无学位的考生需要四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录取人数上有10%的比例要求。从文理科方面讲我们院的工程硕士比较侧重于理科生或者从事项目管理、工程方面工作的人员,如果是文科生报考并且在岗位上也是从事文科方面的工作,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

        中国GCT网记者:工程教育学院的培养优势是什么? 在保障教学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于华院长:工程教育学院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师资力量上一方面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另一方面我们还会邀请北京乃至全国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为学员传道授业,同时,我们也会聘请一些来自大型企业和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学员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采取流程化的管理,学员从入学到毕业,每个节点该完成什么工作,都有严格的控制,真正把项目管理方法渗透到了招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我们的流程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六百页左右的流程说明,但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教学上,院里对老师的要求很严格,一些比较年轻、从事教学时间比较短的老师,今年会安排他们去做助教,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他们的优势,发现自己的弱点并进行改进,同时,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学院每周安排科研研讨会和教学研讨会,分析和处理相关的问题。论文方面,我们采取了“双导师”制度,对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学员出发,为他们今后的发展而考虑。在开题准备阶段,我们严格要求学员进行文献阅读,是真正为了研究而进行阅读,到开题时确保研究项目的可行性,中期前便能搭建起该课题的基本框架,否则到了中期再更换课题就很麻烦了。中期开始,需要通过实验等方法充实框架的内容,中期结束时,所研究课题的内容至少要有经过三次以上的修改,每两周,我们会组织相应的讨论班对课题的进展进行论证,这点是很严格的。学生的开题比较开放,研究的基本都是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再通过学校的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把关,从而对研究的课题能产生实际的研究成果。

        中国GCT网记者:请您谈一下在职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区别? 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于华院长: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去年设置的,和在职工程硕士的区别比较明显,因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员大多没有在企业工作的背景,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为学员从企业中寻找一些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在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还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各院校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能拿出来进行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学院的教学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紧密联系的。说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想说明的是,其实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是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路有关系,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存在问题,现在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一路读上来的学院派,本身对工程实践缺乏认识和理解,再有,国内企业能提供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少,针对这样的问题,工程教育学院采取了“双导师”制度和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来解决和完善。让学生进到企业,学习的同时寻找课题,实训的同时验证所学的知识,这样做出来的论文比较切合实际,同时,就业很有保障。目前,我们合作的一些比较大的集团都会提供这样的机会。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毕业后最好还是要在本职工作上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中国GCT网记者:您认为一个合格的工程硕士学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于华院长:说到素质,一是学员以往的学习背景,如:理工科出身的学生,或者从事工程实践比较多的学员,二是工作背景,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对该领域有比较深刻认识的学员,如每年京东方的一些管理人员来我们这里学习,都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中国GCT网记者:2009年贵院工程硕士的录取情况如何? 现在是否接受调剂考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于华院长:2009年共录取了180余学员,院里并没有用完招生名额,这也是为了保证学员的质量,但我们不提倡以一次考试成绩论成败,如果有的考生在考试时出现意外,我们还是鼓励考生继续参加考试的。至于调剂,只要符合我们院调剂的要求,都会予以考虑的。

        中国GCT网记者:2010年贵院在工程硕士的招生政策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会增加新的招生领域么?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会取消招生人数的限制么?
        于华院长:招生政策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依照国家的要求,只是在录取分数线上会根据当年考试的情况有所浮动。现在中科院工程硕士的招生领域有二十多个, 可以请考生关注一下当年的招生简章。至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名额的限制会不会取消,目前还不清楚,不过,工程硕士中项目管理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目前的这些学校基本能满足考生的需求。

        中国GCT网记者:对于外地的学员,贵院采取什么样的上课方式?
        于华院长:对于外地的学员,以我院里现在办的中科院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合作项目——“西藏项目管理工程硕士课程班”为例进行说明,我们采取远程电视面授+网络课件+现场面授的方式,平时学员通过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空中课堂”进行学习,每年还会安排数次集中电视面授和集中现场授课。整个学习过程中,除平时网络的“空中课堂”学习外,进行三次集中电视面授,学员们来北京两次,我们去西藏三次进行现场面授,目前,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还是很好的。对于外地零散的考生,可以适用这种学习方式。

        中国GCT网记者:接下来的两个问题是社会上广大考生比较关注的:一、随着在职硕士的扩招,人们难免对其含金量产生疑问,请您谈一下如何确保并提高工程硕士的含金量? 二、当前工程硕士录取中,无本科学位考生的录取比例比较低,今后是否会增加这一部分考生的录取比例?
        于华院长:不管什么专业,在任何阶段,综合质量评价都会有高低之分,这和院校、老师、学生有直接的关系,并不能就此说明某个专业或者研究领域含金量就高,其他的就差。至于有的人发出“工程硕士无用”这种怪论调,其实应该先反省一下自己。有人认为做工程的就差,做理论的就好,这是不对的,二者不存在孰高孰低,只有研究方向的不同,重要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怎么对学生负责,如果学校刻意 “放水”,那不管什么专业任何时候都会存在问题,关键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工程硕士也是应势而生的,只要我们尽力去做,认真去做,含金量是不用说的,“工程硕士无用”的论调本身就是不成立的,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偏激。一个专业的评价如何,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工作做的怎样,当然,学校、老师、管理、考生都是关键的因素,在现有的环境中,现有的机制下,如何把当前的工作做的更好,这是我们应该多考虑的。还有一些人用其他的学科和工程硕士进行比较,这个命题本身就不成立,就象橘子和苹果无法进行比较是一样的。
        我比较喜欢现在网络上的一些辩论,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辩越明,越争论,考生心里越明白,这比单纯的开一个招生说明会效果要好。学生来我们院学习,我们会和大家说明,将会给大家讲授怎样的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如果有的学生在学习方向上有偏差,老师也会及时帮助他进行调整。我们的招生和教学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会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名学员,中科院的口碑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主要负责招生和教学工作,但是,这二者不能分离,如果单纯的进行招生而忽视教学是没有效果的的,现在一些大的集团也委托我们对他们的工作人员进行培养,院里根据他们的需求安排教学,效果就非常好。
        至于无学位考生的录取比例问题,这是当前的规定,暂时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于大家来说,学习的过程也很重要,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很多问题,也可以和老师一起做项目,进行研究性的工作,甚至和自己所在的企业合作一些项目,考生,老师和企业都比较欢迎。我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向上级单位的领导进行反映,希望尽可能的解决考生们存在的问题。

        中国GCT网记者:谢谢于院长!